【杂谈】大家觉得有没有一个定义ARG的一个好的方式?

起因

就是好多时候我们都能看到各种各样模棱两可的东西,但是又不能很明显地去判断这个是不是ARG,比如说meta游戏,creepypasta什么的,很多时候看到这种都不能分析到底是不是ARG,所以大家觉得这些和ARG的区别是什么呀?

@kupazl
要定义ARG(替代现实游戏,Alternate Reality Game),首先需要了解其独特的特点和与其他类似现象的区别。ARG是一种互动的网络叙事,利用现实世界作为平台,并通过跨媒体叙事(Transmedia Storytelling)展开。ARG的玩家通常需要在真实世界和数字世界中寻找线索,这些线索可能散布在多个媒体和平台上,比如视频、社交媒体、网站等。这种游戏类型通常要求玩家通过解谜、协作和推理来推进故事​​​​。

如何区分ARG与其他类似的现象?
与Meta游戏的区别:Meta游戏通常指超越游戏本身的策略和决策,而ARG强调将游戏元素与现实生活相结合。ARG通常没有明确的边界,游戏中的线索可能存在于现实世界的多个平台上,例如网站、电子邮件、甚至是电话等。Meta游戏一般在游戏的虚拟环境内进行,而ARG则尝试模糊游戏和现实之间的界限​​​​。

与Creepypasta的区别:Creepypasta通常是基于网络的短篇恐怖故事,目的是吓唬读者。尽管有些Creepypasta可能被改编成ARG或以ARG形式展现(如"Ben Drowned"),但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交互性。Creepypasta通常是单向的故事叙述,而ARG通过玩家的参与和互动来推进剧情,使故事的结果可以因玩家的决定而改变​​​​。

ARG的关键特点:
TINAG原则(“这不是一个游戏”,This is not a game):鼓励玩家假装游戏是真实的,游戏中的元素(例如电话号码和电子邮件地址)实际上是功能性的,这增强了沉浸感和现实感​​。
Trailhead线索:这些是引导玩家进入游戏的线索,通常散布在不同的媒介和平台上,以吸引尽可能多的人参与游戏​​。

人不怕优秀,人只怕生锈,一旦关上与外界的门,锁一生锈,别人走不进去,自己也走不出来了。

@kupazl 其实“定义”是需要大量实践、经验和客观总结才可得出的。ARG不存在“格式限制”等约束条件,每一次ARG活动都可以说是“突破”,这也就是ARG难以被定义的重要原因。甚至可以说,ARG被格式化,得出一般化定义,反而会使ARG失去活力。
私以为ARG的定义是不容易得出的,若要是创造“虚拟的真实体验”,或像creepypasta等类似于“都市传说”式的恐怖故事,亦或是“meta”等突破叙事限制的要素,那么或许《山海经》和《搜神记》已经可以算是做到(?
我比较无知,故不擅自评价。